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2009/10/15
讚美的省思
文:李霜青 歌倫比亞大學藝術教育博士候選人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成人教育部教師


讚美並非教育的萬靈丹,雖然可能激發信心,但也可能讓孩子變得人格脆弱,失去自主性,教育者不能不留意。


讚美曾經是時代的教育運動 新時代的父母和老師都知道培養孩子信心的重要,於是不吝讚美,甚至深怕傷害信心,連孩子有問題時也不敢指出糾正。受到美國教育強調「自尊」培育的深切影響,傳統教育「嚴以責成」觀念下台灣的父母老師,也開始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不斷以「你最聰明」「你最棒了」來鼓勵。 但是讚美並不似我們所預期的,完全獲得正面的回收。幾十年下來,越來越多過度驕傲、看似自信,卻並不一定願意努力學習,甚至自我中心,缺乏熱情,無法虛心求進步的新人類大量湧入社會,種種現象讓這一代教育者面對問題,提出反思與檢視的議題。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迪克(Carol Dweck)累積近二十年的研究結論提出,讚美有正面卻也有負面的影響,它可以激勵孩子變得自信、積極、主動學習,卻也能讓孩子變得脆弱、害怕挑戰、極度渴求掌聲而缺乏自主力與行動力,關鍵在於家長讚美孩子的用語。 渴求讚美 逃避冒險挑戰 迪克在紐約市各學校,進行多年關於讚美以及兒童學習動機的心理研究,在一份研究中,研究員給五年級學生一份他們可以單獨完成的拼圖。完成後研究員對其中一半的學生說「你在這方面一定很聰明」(You must be smart at this.),對另一半的學生說「你剛剛一定很努力的完成拼圖」(You must have worked really hard.)。 以一句話讚美之後,研究員提供兩種選擇讓學生做第二系列的拼圖,一種選擇是比較難的,告訴學生他們可以從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第二選擇是和上次一樣簡單的。結果,先前被讚美努力的學生有90%選擇較難的拼圖,被讚美很聰明的學生,大部分選擇簡單的拼圖。換句話說,「聰明」的孩子,選擇逃避學習中的挑戰。 不適當的讚美,建立了虛構的自信,缺乏一份自我要求、迎向挑戰、突破困難的心理習慣。一向最用心呵護讚美孩子的都是父母,但孩子成長進入社會,父母不可能隨時在身旁喝采,當被指正批評,信心容易瓦解。這種自信是依附在別人讚美的外在條件之下,是脆弱的,當外在的讚美消失時,當學習挫敗時,幾乎難以避免的會產生逃避,或排拒抵抗的心理。 智能概念影響學習的態度 配合其他多項研究,迪克分析常被讚美「You are smart」、「You are talented」的孩子,會漸漸形成才能天生,「智能固定」的概念;而常被肯定學習過程中努力付出的孩子,會架構出才能必須日積月累,「智能漸進」、「智能可塑」的想法。 持有「智能固定」想法的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傾向於認為能力才華是天生,學習時目標著眼於要有所表現,過程中會不斷的尋求成人贊同的眼光,倚賴父母給予學習上的幫助,渴求表現獲得外來的認可,而無法專注於學習過程。為了維持先前被讚美的面子,避免挫敗難堪,對新挑戰畏縮退卻,自我懷疑,對學習過程中必經的挫折,多半自我防衛,甚至推諉或責怪別人。 而持有「智能漸進」概念的人,學習的目標則著眼於學習的快樂,喜歡學習的過程,容易自主學習行為,掌握時間,是有專注力的學習者。如果讚美學習過程付出的努力,會讓孩子明白學習中必經的困難考驗,可以用「努力」來面對,這樣的讚美方式教導孩子明白,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父母具體的回應裡,孩子會瞭解,做得好的地方在哪裡,也明白好表現是經由持續努力而來。當能力不足時,明白只要堅持迎向挑戰,能力是可以成長的;對於自己的缺失,也懂得客觀的面對。正確的語言應對讓孩子明白,事情做不好,要反省是否練習不夠。只要用心繼續努力,累積經驗,磨練技巧,是可以進步的。


讚美的要件 (0~3 歲)

1.溫暖而快樂的回應 嬰幼兒還在架構對語言與世界的認知,最重要的是在人生早期的幾年幫助孩子養成樂觀快樂的情緒基本人格,父母以什麼樣的表情與情緒模式與孩子相處,會在潛移默化中,將同樣的情緒反應教給孩子。面對幼齡孩子對任何學習的嘗試,要給予快樂溫暖的回應,告訴她「做得很好」「我們繼續練習」。

2. 清楚的告訴孩子,他所學習到的或做到的 當家長清楚的告訴孩子她學習上所達到的,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可以更肯定、更明白。例如看到孩子拿筆反覆在紙上畫出直線時,可以告訴她「你學會拿筆,今天在紙上畫了好多的直線喔」。「你已經會自己穿鞋子,媽媽要教你怎麼綁鞋帶了。」 3. 為孩子指出,他在學習上的努力 除了告訴孩子她可以做到的事,還應該漸漸為她建立起應該認真努力的概念。例如,如果觀察到她用心的完成了一個拼圖,可以告訴她「媽媽看到你好認真、有耐心的把拼圖完成了,這樣很好。」「你每天都自己練習折襪子,這麼認真用心很好。」 當孩子對語言理解力越來越好,對自己的學習狀況越來越能掌握理解時,讚美的語句與內容應該有所改變、適合她的心裡狀況,下面的讚美要件是為三歲以上的孩子寫的,父母們只要運用其中的原理,應該多應用在小學、國中、高中的孩子身上。


讚美的要件 (3歲以上)

1.必須說出孩子在學習上努力的付出和嘗試,避免籠統敷衍的讚美

曾有位家長提他的疑惑,在大學裡身為文學教授,有個熱愛文學和美術的女兒,對孩子的任何作品,這位父親一直以來都告訴她:「作品很好,我很喜歡。」有一天十歲的女兒在聽了相同的回應之後,問父親:「是不是因為我是你的女兒,所以我全部的作品你都說很好?」 孩子對自己作品的好壞,有雙聰明、可以辨識的眼睛,成人有目的讚美、安慰的讚美,敷衍的回應,會讓孩子識破妳讚美後的本心,對妳的讚美,她開始打折,漸漸不以為意,你的讚美語言,也將無法有說服力。

2.讚美必須明確具體,學習上的指正引導也必須明確具體

使用描述的方式表明作品優點在哪裡,也應該用明確的句子指出作品可以改進的細節或者提供將來可以運用的方法。例如:「這篇故事的文字運用的很優雅,但是在情節的轉折上可以更有力道…」「這幅畫裡看到很多層次的綠色調,感受很美,也許空間上的重疊可以怎麼多些變化。」具體的對應內容,引導孩子客觀的審視自己的作品,明白自己的長處,同時瞭解可以改進的方向性與可以巧妙應用的方法,評論的不是個人,著眼點不再是個人的尊嚴問題、才能問題,而是以思考如何跨越現有能力、更進一步為核心。孩子必須明白只要用對方法,繼續努力,累積學習經驗,磨練技巧,都是可以進步的。

3.讚美中不要用比較的字眼。

常聽到台灣家長說:「媽媽喜歡你,你比弟弟更用功。」或老師說「你注意了,你隔壁同學快要比過你了。」成人的比較語句,讓孩子養成互相較勁的習慣,忘了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應該專注於自己的學習,感受學習的快樂。著眼於比較,讓孩子彼此敵對,模糊了學習的焦距,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 建立「努力」就能進步的價值觀 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嘉德納 (Gardner) 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提醒父母親,孩子天賦具備的某些智能,學習容易,可加以發揮,然而在其他智能上有資質較弱的部份,學習可能比較慢,不要用強迫與苛責來對應。 嘉德納教授也說明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在明白自己的弱點之後,勤加努力以補不足,而不是讓它變成一個藉口,說是天生不具資質,所以後天也不需努力。在清楚孩子的天賦智能傾向之後,家長該做的是以真心而具體的讚美讓孩子看到優點,也以具體、客觀、平和的語氣指導,找出方法,補足缺點,讓孩子養成堅持而努力的性格和學習態度。


讚美就像一把兩刃刀,其利無窮,它的傷害也很大。成人讚美的用語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心態、動機和行為。要讓孩子有積極勇敢的學習態度,自主而謙虛的學習能力,要點之一是成人的對應語言模式,這是教育者不能不察的事實。懂得掌握其間的平衡,父母老師除了有深切的體悟,還必須在讚美的藝術上,下大功夫自我提醒以及自我訓練。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2009/10/1
種樹理論

朋友轉寄的網路文章 出處不詳**************************
早些年,我有 個鄰居醫生,他很喜歡在自家的大院子裡種樹。
但他很少給樹苗澆水,那些樹長得很慢。
有一天,我決定去拜訪一下那個醫生,問他會不會為樹苗長不快而感到擔心。
他帶著一種自豪的口氣,給我講了他的絕妙理論。他說,如果老是給樹苗澆水,樹根就會習慣于土壤淺層的舒適環境,而且總等著輕易就能得到來自地面的水。
因為他不常澆 水,樹確實會長得慢一些,但這樣樹根就能向土壤的深處生長,去那裡 尋找水份和養料。因此,這些樹會有很深的根,更能抵抗惡劣氣候的侵襲。他還告訴我, 他每天都會拍打這些樹。
后來,我搬到了國外生活,就再也沒有見過他。又過了幾年, 我從國外回來,去看了看先前住過的地方。當我走近那兒 時,發現了一片從前沒有的小樹林。那是一個風大和嚴寒的日子,街上的許多樹都被風吹彎了腰,似乎根本無法與嚴冬抗爭。 而當我走進醫 生的院子時,我看到了他的樹非常結實;樹幹幾乎紋絲不動,堅強地抵 御著大風。看到這么奇妙的結果,我思緒萬千……
每晚睡覺之前,我都會去看一下我的孩子?!
我總是為他們祈禱,多數情況下祈求他們的生活能輕鬆一點,少受些挫折與打擊……
我想該是改變一下我的祈求的時候了,因為我知道,孩子們日后的生活定會遇到不計其數的困難和挫折,生活中總會有疾風豪雨,不管我們情願與否。我將祈求我的孩子們能帶著深"根"成長,
這樣他們就能從最最來之不易的地方得到最好的養份。給有孩子的人......
*******************************************************************************
這似乎是我曾經有過的感受,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不論是家庭小孩或是婚姻
都是不確定的將來。但是這兩年以來,我經歷很多對話 跟天父的對話。
現在的我,盡最大的努力 引導孩子、發現神要在她們身上成就的優點!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教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聖經羅馬書 8:28
現在的我,努力地把養育孩子的根基打在相信神愛的磐石上、握著盼望 、乘風上揚!
與主內弟兄姊妹共勉勵

2010.5.12
今天開始整理這些文章,再次登載在此。心中的感受更有更新。
我的孩子現在一個小二,一個大班。除了學校的正規教育外,並沒有增加安親班或是課業輔導或是提早學英文等等。雖然年前開始重執教鞭,當英文老師,但是我還是順其自然地讓兩個孩子快樂過活。說真的,上了小一之後,要鞏固孩子的生活常規就已經得花去許多心思。也就沒有想到要趕快讓他去學英文。原本大班的時候,曾經讓姐姐去上長頸鹿美語,但是那時候過於放心於美語班的機制,未曾深入了解上課的方式。後來才發現老師是工讀生,採用的教學方式更是死記硬背。孩子的興趣剛剛萌芽就已經被過多的沙土淹沒了。之後,雖然自己想要教,卻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生活中需要放空的時間,如果都被課業填滿,以後養成的到底是怎樣的人阿?
直到最近,孩子一直爭取想要學英文,我們就即興地用看電影、日常對話、說故事等方式加入。但是讓我感受很深的是,當我們不急於澆灌的時候,孩子卻會依照自己的速度健康成長。有時候,讓孩子感到缺乏是一種很好的激勵。鼓勵她去想辦法,引導他去看問題,帶領他找到自己的答案。
2007/11/8
到底為什麼學英文?
---------- Forwarded message ------------
本篇為轉載,可惜原po未po上作者或出處--(為了尊重智慧財產的說明^^)
--看看想想...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

每次看到有什麼IELTS,托福,GRE考試統計成績公佈,全國一片烏鴉鴨的檢討聲浪,身為英文老師的我,都有種罪惡感,好像自己該被拖出去槍斃一樣。

我們都知道,英文很重要。
我們是個海島型國家,我們必須依賴四通八達的網絡和別的國家取得貿易的機會;我們是一個相對弱勢的國家,我們必須依賴大陸以外的強國提供某種形式的外交、武力保護。英文,對我們而言,不僅是一種國家競爭力的表現,同時,也代表著,我們這個國家在國際發聲的可能性。

然而,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我開始常常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是因為我家巷口每天8點的垃圾車事件。我家這個社區,算是新竹一流學區附近重要的社區之一。清大、交大、竹中、竹女,還有新竹幾個升學率超好的國中都剛好非常接近我們的學區。社區裡面的人,看得出來,都有一定不錯的社經地位,談吐、待人處世也都很得體。我們在這邊住了一年多,一直都很喜歡這個社區的氣氛和氣質。每天8點,大家拎著垃圾站在巷子口等垃圾車,打聲招呼就開始閒話家常,里長也常常在這個時候,跟我們湊合著討論一些社區哪邊的路燈不夠亮,哪裡的危險路口應該要增加一些交通號誌的設備。一切都很好,也真的沒出現過什麼讓我們非常困擾的問題。一直到過完年之後,有一戶移民國外的住戶,搬回這個社區。

每天8點,一樣在那個巷子口,一樣在等垃圾車,一樣大家都拎著一袋袋的垃圾等著「少女的祈禱」音樂聲越來越靠近。但是,等了2分鐘之後,開始有人咒罵,「這是什麼爛國家,連倒個垃圾都要等這麼久?」接著,她剛好自己站在她家冷氣的下方,被冷氣排出的水滴了幾滴,她又開始抓狂,「台灣真是個爛地方,連冷氣都這麼爛!」最後,就在垃圾車已經近在眼前的時候,她氣呼呼的轉身,拎著她的垃圾,迸的一聲甩上她家大門,嚷嚷著:「我不倒了,國外才不會這樣」!接下來連續好幾天,我們社區開始出現大白天就有人不管垃圾車幾點來,直接把垃圾袋扔在巷子口。等到晚上,垃圾已經腐壞,臭氣沖天,不然就是被流浪狗、流浪貓抓破垃圾袋,垃圾在社區四處散落、飛揚。里長因為她家冷氣機滴水的問題,好意去提醒她會環保局開單,被她破口大罵:「你們不要以為我住在國外,就可以刻意刁難我!」後來我從鄰居們那邊輾轉得知,她們一家都是學歷高、收入高,很早就申請了綠卡移民到美國去。「她們的小孩英文都很棒耶,國小開始就請外國人來一對一家教」,一個歐巴桑用著羨慕和崇拜的語氣這樣說著。

我開始回想,從我學英文以來,我週遭那些英文說得非常流利的身影。在新竹公車站,一大群實驗中學的學生,明明在台灣卻刻意用英文在交談。有一位教授說,他只要聽到人家唸「frustration」這個字,他就可以知道這個人英文程度怎麼樣。我在輔大英文系,一大群的「台北幫」,英文說的像外國人一樣好,打扮、穿著也非外國名牌不可。還有一個出書的英文小魔女,她的媽媽很驕傲的在電視上說,「我的女兒英文學得太好,現在連說中文都有外國腔」。
我們學英文,是為了要讓自己的同胞把我們當成外國人一樣崇拜?我們學英文,是因為我們發音要標準,講話才比較有份量?我們學英文是因為,那個語言所代表的東西比較崇高?還是,我們學英文,是為了要把自己變成外國人?又或者,要像我的鄰居一樣,學英文是為了要去外國生活,然後回來嘲諷那些乖乖遵守垃圾不落地的善良老百姓是沒見過世面?

那些實驗中學的孩子,我常常看到他們一大群聒噪的喧嘩,完全不理會車上的其他人要休息。那位教授,一天到晚在挑剔別人的發音問題,卻可以講出「長的太醜的女生就應該要閉嘴」、「黑人的嘴一看就很噁心,不過,沒辦法,他們是非洲來的」這類充滿性別、種族歧視的話。我那些台北幫的同學,把打工賺錢買名牌當主業,上課當學生才是副業。如果你和他們同一組做小組報告絕對會倒大楣,因為他們沒空上圖書館找資料,討論沒建設性的意見,他們只好負責上台做口頭報告的部分。結果,輪到他們上台做小組的口頭報告的那天,他們因為前天熬夜打麻將缺席了。這也讓我想起,我爸在住院的期間,我媽一直打電話來跟我說她不懂醫生在說什麼。我剛開始以為是我媽很魯,很難以溝通。後來索性我請假回家一趟,我才真的搞清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原來是那位醫生,對著一個目不識丁的鄉下歐巴桑,講了2句就要夾雜一長串的英文,那一長串的英文中還包含了英文專有的醫學名詞。我站在那邊,聽那位醫生講了一大堆中英文摻雜的病況說明。我用了更長一段的英文一句一句慢慢的回他,他愣住了,也嚇到了。但是,除了當下有反擊的快感之外,我不覺得驕傲,也不覺得開心,因為我想到了,在這家醫院裡面的其他的病人,這個台北來的大醫院是怎樣的看待、對待他們。

英文很重要,但是,是否,我們都用著一種扭曲的心態奉承著這個語言?
我認識的一個外國教授,有一天忍不住對我說,台灣人常常在問外國人,”Can you speak Chinese?”他剛來台灣的時候覺得很疑惑,因為他們英語系的國家,通常都是會用 “Do you speak English?”對他們來說,語言是一種是在生活中使用的習慣,而不代表某一種特殊的能力,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他們會用「Do you」而不是用「Canyou」來造這樣的問句。這一陣子,又聽到另外一個常常出席國際研討會的教授在思考,為什麼只有亞洲的學者,在國際研討會發表自己的文章時,每個人一開頭先說,”I am sorry. My English is very poor”.明明那些德國、法國的學者,他們說英文的德國腔、法國腔才真的讓人難以辨識他們在講什麼碗糕。我在研究所的另外一個教授有一天聚餐突然聊起了他一些移民也是教授級的朋友,他說,這些朋友很妙,移民到了國外之後,唯一的休閒娛樂就是聚在一起,一起數落台灣有多差勁、有多落後。非常相似的,一位到英國拿博士學位的學長跟我談到,他在英國的時候被一個外國朋友問到:「為什麼很少聽到你們台灣人稱讚台灣?」

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
我們不時的在強調及早學英文有多重要,我們要一群孩子連母語都還不熟悉,就要他們去學英文,這個教育政策底下,我們透露著對自己文化的輕蔑,是否也反應著我們這些大人莫名的自卑?我們都在說學英文才會有國際觀,但是,說出這樣的話語的人,他們除了CNN和BBC看得到的新聞和評論,他們還熟悉哪些外國文化和政治角力?

真的,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
從我們社區的垃圾車事件,我就開始不停的想要回答這個問題。
所以,有一天,我花了1節課的時間,和我的學生用說的、用畫的、用唱的聊了到底為什麼我們要學英文。

我們有一個結論,台灣很好,所以,我們要用英文幫助台灣走出去,我們約好,只要遇到外國人,都要跟他們說最少三件台灣很美好的事物。台灣還可以更好,所以,我們帶著台灣的問題走出去找答案,每一次到國外去,我們都最少要找到3個答案回來幫台灣解決它的問題。
今年暑假過後,我很期待我的學生會帶哪3個答案回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歡作者用具有建設性的方式擴張他的英語教學,讓學生在學英文之餘,也學到如何思考? 如果我們今天都沒有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回答環境給我們的種種問題,如何改善自己的環境,只顧著抱怨,那麼我們的小孩又如何能學會?
身為一個專業英語翻譯的我,卻經常在是否需要現在就開始教導自己的小孩學英文的問題上思索。後來索性試行看看~~先是自己閱讀了很多繪本,挑一些我覺得很風趣可愛的故事講給兩個學齡前的小孩聽,因為圖案好可愛,故事很有趣,所以她們似乎也很自然地接受我用英文講故事。不過同時呢,我更重視她們的母語閱讀,起先購買許多優良讀本,後來則開始想辦法從台北市圖借書,或者在大型書店裡自己先消化過後再購買,幸好台灣的出版業非常蓬勃,有非常多有趣的書可供選擇。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喜歡閱讀,很自然地我將這樣的習慣感染給我兩個寶貝。在她們百分百喜歡聽我念故事書的時候,努力盡情地為她們讀故事。 有些父母可能會選擇有教化意義的故事,不過我則是喜歡風趣的故事情節,還有許多創意表現的方式,我想樂觀與風趣是很重要的個性特質。希望她們能夠在這片閱讀的溫床上面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優點。而不是早早就得遭受周圍的抱怨聲響或是任意的批評與虛偽的愛心打擊。

2007/8/29
中下之分
教育這件事情 有沒有上等下等之分?
介紹一本書 和我的閱讀小感...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9398
WEN HSIN 2007-08-29
「家庭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在以前,各自的家世決定了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但是今日已有所不同,個人擁有的職業身分和社會地位,可以經由個人的努力來獲得。然而,家庭的先決條件還是扮演著指引方向的角色。
孩子會在固定的社會範圍、階層(上、中、下層)裡被撫養長大,通常那也是他父母親所屬的社會階層。但是對於某些孩子而言,他必須為了實現目標而更加努力,才能脫離他的階層往上爬。就像我們曾經提過,如果父母雙方都受過大學教育,通常這個家庭也會先行對孩子使用和訓練對於未來的學校生涯有正面影響的語言,也就是學校的語言;而來自於普通家庭的孩子則無法享受這項好處。
職員、公務員、手工藝業者、自行創業者和農民是主要的中等階層。他們的教育觀念主要是尊重和獨立、自主的判斷能力、批判的能力、容忍、自我克制和創造力,這些特性也是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受期待的特質。他們非常期望小孩將來能夠成功,而他們期望孩子所擁有的教育程度則是大學畢業。
他們偏好的教育方法,則是說明理由、提供資訊、警告和勸說,他們主要是針對孩子的需求、願望和興趣來採取這些態度的。對於孩子心理層面的了解,對中產階級的父母親而言是首要的。他們的孩子可能會受到苛求以及過多的理性限制,這可以經由不斷給予自由空間,讓孩子獲得經驗來加以平衡。而且這個自由空間只有基於迫切的原因才可以加以干涉。在以前,這個自由空間就是每天將孩子們趕去戶外,讓他們遊玩好幾個小時;在這段時間裡,他們必須自行安排活動,可以隨便決定在這段時間內想做的事情。而今天的父母親則普遍認為,他們的
保護和控制的作用,也應該延伸到這個自由空間內。
相較之下,在下層社會中,多數父母的教育目標還是以聽話、禮節、秩序、清潔、團結等等為標準。在這種教育目標底下,孩子們會避免可能受到的懲罰,但是他們並不接受這些教育目標,而且也沒有掌握這些價值觀。」
~摘錄自《新手父母的六歲孩子》作者: Ulrich Diekmeyer 新手父母出版社

這本書首次出版於一九七O年代,改編即改版於一九九二左右,(據出版社說明是德國育兒經典)我很喜歡其內容,尤其是提供我這個全職媽媽一些活動點子,並且深入了解孩子在每個階段的成長特色。今天,上述這段文字一直讓我思考,讓我深省自己的教育目標與教育方法到底屬於哪種社會階層! 要針對一個三歲和一個即將六歲的孩子的需求、願望和興趣,對他們說明理由、提供資訊、警告和勸說,實在很不簡單。但是我又深切希望他們擁有豐盛的生命。注意!我不是說『成功』的人生。如果他們喜愛端盤子,那我祝福她可以成為最快樂而自足的服務生;如果他喜歡跳舞,那我希望現在所學的一切可以幫助他跌倒時,勇敢爬起來。我們的社會中充斥著許多成功的物質符號,讓我擔憂!常常一不小心就會扼殺了孩子學習的樂趣,變成以成績看待,將孩子和學校成績畫上等號。我們的教育體系一昧成績導向,(多數是結果論)卻很少聽到對於是什麼?為什麼?和有何影響?等基礎方法的討論。大人不信任孩子,或是太過保護孩子,結果扼殺了他們的生活能力與感受力。作文能力普遍低落,除了缺少重量閱讀,也缺乏感受與經驗。看看我們週遭的老師,有多少能夠以中產階層的教育方法和目標進行呢?有多少又是以下層社會的教育方式在教養下一代?
「獨立的個體」這是我從西方教育中得到最大的體認,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的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我應當尊重他,認真看待他的興趣。用深入的方式支持孩子學習、遊戲、問問題、聊天、學東西等等。在這當中要主動陪伴她,為他解答和教導他。讓他獲得健康地面對他人的經驗。

2006/12/12
讓孩子提高專注力~拼圖
注意看喔~什麼事情讓波波和波妹這麼專心呢?是拼圖啦!他們兩姊妹平常在家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或是傍晚之後,我就會鼓勵他們去玩拼圖。我是希望讓他們養成習慣,到了晚上就玩一些靜態的遊戲,像拼圖是最棒的,還有堆積木和讀書囉。這次在整理照片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玩拼圖時候可以這麼專注呢!而且這種專注和看電視的時候表情可不一樣喔!總之,可以想辦法讓他們遠離電視,就盡力吧!

2006/12/12
波妹塗鴉記
自從波姐上學去之後,波妹在家自成一局。我則是因為忙著翻譯工作,總是旁觀著他的玩耍。不過,這天下午,波妹不知怎的,非常生氣。後來我提議說來玩色彩,他馬上說好,還說要把雙手跟腳ㄚ子塗滿顏色。
當然,玩色彩,對兩歲的波妹很好玩,大概可以花30分鐘的時間專心塗鴉。事後善後的時間視情況而定。如果顏色都在盒子裡,隨意讓他塗抹,有張夠大的紙面,就可以開心地玩上一會兒。而且事後大概只需要一點擦抹,就可以恢復原狀。可能我對於孩子搞亂環境的容忍度比較高,所以,可以輕鬆一點。你看,他是不是抹得很開心呢~

2006/12/12
孩子生氣的模樣
生氣~『我好生氣!』這是波妹不高興的時候會說的一句話。嘟著嘴,不說話,或是鄭重地說著:『我好生氣!』
通常,我不會急著叫他們不生氣。如果是我了解的原因,我還是會問:『為什麼生氣阿~』然後說幾個原因給她自己選擇說明。即使是波波現在五歲了,她在生氣的時候,有時候還是搞不清楚自己怎麼會生氣~不過,生氣的模樣倒是有收錄起來喔~不知道他們長大後看到會覺得如何?






2006/12/12
波波的狗~咖啡
這是一隻白色的馬爾濟斯,今年五歲。是今年五月在動物醫院看到,因緣巧合來到我們家的公狗。有時候因為毛茸茸的,路人看到都說他肥,其實他也只有四公斤吧~不過在現在流行迷你犬的時代,他看起來的確有點大。
大約來到我們家三個月左右,開始覺得適應了,也可以在固定的地方上廁所,不過就是喜歡到處做記號,所以偶爾還是會需要處理善後。加上我們家的陽台不夠大,所以很辛苦。
後來把他的窩固定在孩子的房門口之後,他開始比較不會亂叫,也比較穩定。生來就是寵物狗,非常喜歡撒嬌。個性內性,很聰明。聽到幾個關鍵字,就會動作。像是:出去了~他也會到玄關預備。叫他:進去,會進自己的窩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