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2007/8/29
中下之分
教育這件事情 有沒有上等下等之分?
介紹一本書 和我的閱讀小感...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9398
WEN HSIN 2007-08-29
「家庭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在以前,各自的家世決定了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但是今日已有所不同,個人擁有的職業身分和社會地位,可以經由個人的努力來獲得。然而,家庭的先決條件還是扮演著指引方向的角色。
孩子會在固定的社會範圍、階層(上、中、下層)裡被撫養長大,通常那也是他父母親所屬的社會階層。但是對於某些孩子而言,他必須為了實現目標而更加努力,才能脫離他的階層往上爬。就像我們曾經提過,如果父母雙方都受過大學教育,通常這個家庭也會先行對孩子使用和訓練對於未來的學校生涯有正面影響的語言,也就是學校的語言;而來自於普通家庭的孩子則無法享受這項好處。
職員、公務員、手工藝業者、自行創業者和農民是主要的中等階層。他們的教育觀念主要是尊重和獨立、自主的判斷能力、批判的能力、容忍、自我克制和創造力,這些特性也是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受期待的特質。他們非常期望小孩將來能夠成功,而他們期望孩子所擁有的教育程度則是大學畢業。
他們偏好的教育方法,則是說明理由、提供資訊、警告和勸說,他們主要是針對孩子的需求、願望和興趣來採取這些態度的。對於孩子心理層面的了解,對中產階級的父母親而言是首要的。他們的孩子可能會受到苛求以及過多的理性限制,這可以經由不斷給予自由空間,讓孩子獲得經驗來加以平衡。而且這個自由空間只有基於迫切的原因才可以加以干涉。在以前,這個自由空間就是每天將孩子們趕去戶外,讓他們遊玩好幾個小時;在這段時間裡,他們必須自行安排活動,可以隨便決定在這段時間內想做的事情。而今天的父母親則普遍認為,他們的
保護和控制的作用,也應該延伸到這個自由空間內。
相較之下,在下層社會中,多數父母的教育目標還是以聽話、禮節、秩序、清潔、團結等等為標準。在這種教育目標底下,孩子們會避免可能受到的懲罰,但是他們並不接受這些教育目標,而且也沒有掌握這些價值觀。」
~摘錄自《新手父母的六歲孩子》作者: Ulrich Diekmeyer 新手父母出版社

這本書首次出版於一九七O年代,改編即改版於一九九二左右,(據出版社說明是德國育兒經典)我很喜歡其內容,尤其是提供我這個全職媽媽一些活動點子,並且深入了解孩子在每個階段的成長特色。今天,上述這段文字一直讓我思考,讓我深省自己的教育目標與教育方法到底屬於哪種社會階層! 要針對一個三歲和一個即將六歲的孩子的需求、願望和興趣,對他們說明理由、提供資訊、警告和勸說,實在很不簡單。但是我又深切希望他們擁有豐盛的生命。注意!我不是說『成功』的人生。如果他們喜愛端盤子,那我祝福她可以成為最快樂而自足的服務生;如果他喜歡跳舞,那我希望現在所學的一切可以幫助他跌倒時,勇敢爬起來。我們的社會中充斥著許多成功的物質符號,讓我擔憂!常常一不小心就會扼殺了孩子學習的樂趣,變成以成績看待,將孩子和學校成績畫上等號。我們的教育體系一昧成績導向,(多數是結果論)卻很少聽到對於是什麼?為什麼?和有何影響?等基礎方法的討論。大人不信任孩子,或是太過保護孩子,結果扼殺了他們的生活能力與感受力。作文能力普遍低落,除了缺少重量閱讀,也缺乏感受與經驗。看看我們週遭的老師,有多少能夠以中產階層的教育方法和目標進行呢?有多少又是以下層社會的教育方式在教養下一代?
「獨立的個體」這是我從西方教育中得到最大的體認,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的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我應當尊重他,認真看待他的興趣。用深入的方式支持孩子學習、遊戲、問問題、聊天、學東西等等。在這當中要主動陪伴她,為他解答和教導他。讓他獲得健康地面對他人的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